前些天参加一个饭局,不能别把席间一位对学校教育不满意的实行家长建议 :应该参考企业搞“末位淘汰制”,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淘汰一批“水平低”的教师在职教师 ,这样不仅能让“低水平”教师离开工作岗位,末位也能激发教师群体的淘汰活力 。
1)
“末位淘汰制”是一种绩效考核制度,它主要是个当企指单位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,再结合各个岗位的理由实际情况 ,设计一个考核指标体系,学校然后以这个指标体系对员工进行考核 ,不能别把依据考核结果把排在末位的实行员工淘汰掉。
这种做法是教师比较残酷的 ,但很多人认为它有积极的末位一面,所以部分企业在明里或者暗里都存在类似的淘汰制度 。“末位淘汰制”肯定有它的制度优点,它可以优化单位的人员结构,避免人浮于事,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提升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。
不过,实行“末位淘汰制”有一个前提,就是这种单位一般都是企业性质的单位。简单地讲,“末位淘汰制”适合以经济利益驱动为主的种企业 。如果在其他类型的单位,这种制度很难实行得下去 。
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,我们没有办法把教师的所有行为全部量化 ,也很难制定一个客观合理的考核体系。在学校实行“末位淘汰制”,不仅不能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,反而会带来许多问题,并且会让教育失去原来的味道 。
2)
我们不能把学校当成企业,不能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管理学校,这肯定会造成混乱。简单地讲 ,起码有3个理由不支持实行“教师末位淘汰制度” 。
第一 ,会增加学校的管理难度,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
企业实行“末位淘汰制”或许可以减少管理成本,但学校绝对不是这样,因为学校涉及面太广 ,有教育教学、科研培训,还有学生的认可度,家长的认可度等等。这里面有实的东西 ,也有虚的东西,学校方面没有能力将它们全部量化 。
可能有人会说,既然学校做不到,那就请第三方做。由第三方参与制定规则不是不可以,只是第三方机构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学校的情况,考核指标没办法做到科学合理 。
大家都知道 ,国内中小学师资队伍水平 、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性是很大的 ,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,每个学校又有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,第三方机构能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体现出这种差异性吗?
再者,“末位淘汰机制”一旦形成,就意味着每年都会有教师离开学校,同时会有新人加入 ,这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。
第二 ,会增加人力成本 ,同时降低教师的职业成就感
在学校搞“末位淘汰”,是会增加人力成本的。这个人力成本既体现在制定规则上 ,因为要有大量的专业人士去调研 、去沟通、去协调、去策划 ,也体现在执行上 ,因为对教师进行考核也需要人力 ,要保证考核能正常进行,且要花费相当多的人力和资源保证考核流程的公正性。
另外,由于“末位淘汰制”属于强势管理 ,与以人为本的思想背道而驰,所以会让教师的工作环境变得复杂,大家时刻处在紧绷状态 。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“失业恐慌”情绪的笼罩下,同事之间 、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都会变得越来越紧张。
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会因此消失殆尽 ,很多教师不再把教书当成事业,而只是当成一个“糊口的职业”。并且学校会变得越来越像一个火药桶,大家都在争都在抢 ,毕竟谁都不愿意丢掉饭碗。
第三,会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
用企业那种“KPI考核”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 ,把排在末位的教师淘汰掉,这会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。以这种方式去评价教师 ,就是把教育变成“考试 、升学”,大家互相拼的就是考试成绩 、升学率 ,功利性非常强 ,而育人这一块就被忽略掉了,甚至没有多少人去做这件事情了。
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育人 ,就是培养一个健康完整的人,让他的身体健康,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。可是越来越功利的教育会毁了这一切。也就是说 ,如果硬生生推出“末位淘汰制” ,会让教师和学生都变得没有灵魂,没有个性 ,没有梦想 。我相信没有人希望教育走到那一步。
今日话题 :你觉得“教师末位淘汰制度”有实施的空间吗 ?欢迎大家参与讨论。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,快来关注王轶老师
(作者:产品中心)